厦门大学副教授高娜:基于超短周期超晶格AlN/GaN的深紫外短波光发射调控

日期:2023-03-01 来源:半导体产业网阅读:394
核心提示:近年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生命健康和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威胁。深紫外固态光源由于具备快速消杀、寿命长、体积小、不含汞等显

 近年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生命健康和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威胁。深紫外固态光源由于具备快速消杀、寿命长、体积小、不含汞等显著的性能优势,为研发高效便携的抗疫利器提供技术保障。然而,受当前研发水平所限,绝大多数消杀用途的深紫外光源工作在260~280 nm波长,对人体皮肤组织产生一定的穿透性。最新的研究发现,当使用波长短于250 nm的远紫外C区光线时,既能高效地灭活病原体,又不会穿透人的皮肤和眼睛,可以作为病毒消杀更理想的光源。

高娜

近日,在第八届国际第三代半导体论坛(IFWS)&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SSLCHINA)召开的“光医疗与健康应用技术分论坛”上,厦门大学副教授高娜做了题为“基于AlN/GaN超短周期超晶格的深紫外短波光发射调控”的主题报告,分享了精细多晶面调控倒棱锥台增强234 nm深紫外光发射、应力工程调控短至220 nm波长深紫外光发射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高娜配图1

高娜配图2

报告指出,III族氮化物AlGaN具有宽带隙可调的特点,其响应波长可拓展至远紫外C区,已成为短波深紫外固态光源的首选材料。但当波长短于250 nm时,AlGaN半导体中的Al组分不断提高,使得材料生长控制难度增大,同时光学各向异性显著、界面全反射等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深紫外光子的有效提取。因此,如何突破高Al组分AlGaN量子结构光发射的天然属性制约,对于远紫外C区光源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在前期利用单体分选生长技术所制备的超短周期(AlN)8/(GaN)2超晶格基础之上,通过纳米压印、干法刻蚀及湿法腐蚀等技术形成(0001)、(10-13)及(20-21)等多组晶面角度精细可控的倒棱锥/台纳米结构。有趣的是,这些晶面能够控制深紫外234 nm光波在纳米结构中的传播和提取模式,有效突破传统平面结构中出射光锥角较小这一限制,大幅提高了深紫外光的提取效率。当引入晶面可控的倒棱锥/台结构后,TM和TE偏振光相比于平面结构分别增强了5.6倍和1.1倍,深紫外234 nm波长处总发光强度提高了近2倍。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更短波长深紫外光发射的调控,研究对GaN阱层施加一定的压缩应力,有效增大其禁带宽度。研究表明,(AlN)8/(GaN)2的波长可以从平面结构的231 nm逐步蓝移至220 nm,超越了平面短周期超晶格结构及传统同组分AlGaN三元混晶。这些研究为推动深紫外AlGaN短波长发光器件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案。

打赏
联系客服 投诉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