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将发力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日期:2022-11-10 阅读:372
核心提示:近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根据《规划》,到2030年,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

近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根据《规划》,到2030年,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质量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驱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能,产业生态体系完善、大中小企业互促共进融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其中,将发力培育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瞄准电子信息制造业广阔的市场需求,布局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碳化硅、氮化镓等半导体材料,积极发展通信光纤、电磁屏蔽材料等重点材料,打造全省一流的光电信息材料产业新高地。

以下为《规划》部分内容:

坚持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新技术、发展新智造、打造新场景、催生新模式,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高端服务产业,提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并分三次产业进一步明确“6+4+2”产业主攻方向(“6”即二产的智能车、新能源、新材料、中国芯、机器人、元宇宙;“4”即三产的新金融、新电商、新会展、泛航空;“2”即一产的现代种业和休闲农业),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努力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图1 起步区高质量产业体系图

  一、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坚持“跨界融合+场景变现”,建设山东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即中国芯)、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细分产业。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突破300亿元。

  (一)集成电路。抢抓市场对新能源产品需求指数级增长机遇,将车规级芯片研发制造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聚焦材料、芯片设计、功率器件和分立器件制造等产业环节,导入新型显示产业链,构建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1.做强芯片设计产业化基地。依托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现有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集成电路测试平台、域内EDA 高性能研发中心,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共性技术平台,为芯片设计企业提供EDA、IP、MPW及掩模等产品研发和供应链管理共性服务。加强汽车芯片设计企业招商,鼓励龙头企业与芯片设计企业同步开展创新研发活动,提升车规级芯片设计和分立器件等领域产品服务本地配套能力。

  2.重点发展汽车芯片产品。依托比亚迪首条IGBT产线,支持区内车企与信息技术企业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汽车芯片产品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核心配套软件的全方位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统一化。积极对接国内中兆易创新、旺宏半导体和北京矽成等代表企业,推进车规级芯片生产制造。

  3.积极引进晶圆制造项目。聚焦头部半导体企业,实时捕捉供应链重整机遇,谋求晶圆制造重大项目突破。通过晶圆代工企业聚集EDA、IP、半导体装备、半导体材料等供应链企业,培育供应链协同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规模。

  4.布局发展先进封装产业。依托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优势,开展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级封装技术研发和创新,积极引进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和分立器件研发制造封装企业,在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和分立器件等细分封装领域做大优势,布局引进龙头封测企业发展高端先进封装。

     5.有序布局新型显示产业。聚焦新型显示芯片,重点开展面向MiniLED/MicroLED控制芯片、高密度小间距LED显示屏控制芯片等新型显示芯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显示芯片企业。借助浪潮集团8K超高清解码器技术优势,推动8K/4K超高清视频编解码芯片、图形图像处理GPU芯片、超高清多媒体处理SoC芯片等相关芯片突破。围绕车载显示、可穿戴设备领域,谋划招引OLED面板生产企业,布局 Micro-LED显示芯片研发。

  (二)人工智能。重点发展AI算力基础、视觉传感器等人工智能基础硬件,前瞻布局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识别、机器学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展安防、出行、农业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验。

  1.强化人工智能基础层发展。依托济南市软件和算力优势基础,挖掘AI算力本地化商业验证场景,大力引进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网联汽车等专用领域智能芯片创业企业,开发适用于语音、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智能处理任务的定制化芯片。围绕家居、医疗、汽车等领域,突破高精度、高可靠性新型传感器技术,发展3D传感、毫米波雷达。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的共性需求,依托京东云、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等主体,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形成统一完备的支撑服务力量。

  2.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前沿领域。依托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开发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开发大数据数据库、云计算平台等关键基础软件,支持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识别、机器学习等基础领域研究。结合起步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围绕企业、行业、城市建设提供的研发设计、生产经营、设备运行各类数据,重点发展数据深度搜索、机器学习、知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认知核心算法。

  3.开展“人工智能+”竞争性和先导性应用场景试验。编制人工智能场景应用项目清单,引导人工智能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建设。鼓励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等主体积极参与产业转型、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建设,加快“AI+制造”“AI+医疗”“AI+交通”、智慧城市等“AI+智慧方案”落地推广,推进数据资源采集、整合、共享、利用,助力起步区全域智慧化。

  (三)大数据。紧抓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契机,加大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发展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安全等大数据服务,打造覆盖大数据资源、大数据服务、大数据应用全链条的生态体系。

  1.夯实数据中心基础支撑。推广绿色智能服务器、自然冷源、余热利用、分布式供能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加强能源精细化管理、设备设施智能管理和建筑环境质量管理,降低区域大数据中心能耗。推动产业、政府、城市大数据的汇聚、治理及开放应用,结合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的创新需求,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无人驾驶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智能出行引擎算法等提供支撑。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争取省级节点示范工程落地。

  2.布局大数据配套服务。围绕数据中心及关联企业,招引一批基础运营商、大数据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商,积极布局数据清洗、挖掘分析等大数据增值服务,延伸布局云服务等关联产业,逐步延长大数据产业链。加快衔接山东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开辟线上起步区数据交易入口,推动起步区城市建设释放的海量数据及制造业、农业等各行业数据尽快实现流通交易。聚焦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关键防护领域,依托山东可信云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创新主体,突破一批漏洞扫描与攻击检测、传输加密、数据脱敏、匿名化算法等核心关键数字安全技术。

  3.深度挖掘大数据应用场景。充分利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释放的海量数据,促进大数据与制造业、农业等深度融合,为大数据应用扩展更多场景。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整合行业数据资源,鼓励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运营、生产、物流效率,提升经济效益。政企合作建设起步区农业大数据平台,完成种植、加工等环节数据采集,开展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指导农业精准生产。加快工业企业“上云”,提升转型服务供给能力,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支撑起步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4.深度融合大数据与空天信息。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碳卫星”项目为抓手,谋划建设“任务-技术-人才-产业”一体化空天信息产业园和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积极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电子所空天信息研究院等顶尖科研院所以及山东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园、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及筹建中的空天信息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重点引培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带动省市空间信息产业全面布局。

  (四)工业互联网。面向省会经济圈制造业应用场景,以工业软件为切入点,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多层次示范应用,提升产业关键支撑能力与综合集成水平,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高地。

  1.完善网络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重点产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支持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机构与信息技术企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本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起步区企业率先应用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窄带物联网(NB-IoT)、时间敏感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工业网络技术,提升工业企业网络互联互通水平。

  2.促进工业互联网新平台涌现。围绕数据集成服务、协同研发、协同制造、信息交易等方向构建工业云平台,鼓励开放共享工业知识、组态工具、算法工具等微服务组件,打造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开源社区。运用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和云制造平台,加快实现研发设计、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集成协同优化。鼓励企业由提供单一服务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培育一批以工业互联网集成方案、咨询服务、数据服务等为主要业务的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商。

  3.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围绕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典型场景,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项目。围绕能源管理、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发展一批复制性强、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

  (五)元宇宙。注重应用引领和场景驱动相融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智慧城市建设场景,大力引进元宇宙产业项目,加快元宇宙与集成电路、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元宇宙技术在多领域深度应用。

  1.培育发展交互终端。加快发展虚拟现实终端,加强虚拟现实一体机、PC虚拟现实设备等技术创新,面向娱乐社交、沉浸影音、教育培训等领域培育差异化终端产品。推动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终端向低功耗、小体积、大视角、可变景深方向发展,加快从底层到应用全链条布局,培育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消费级产品及行业级解决方案。支持浮空投影、裸眼3D、空间成像等全息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体感设备向低成本、高性能演化。

  2.积极发展虚实交互娱乐。发展元游戏,支持研发制作可编程、再开发类游戏产品。培育元社交,鼓励发展具备实时互动、多人参与、沉浸体验的新型社交平台;支持虚拟形象、数字空间、数字创作等社交工具研发和产业化。赋能影音制作,鼓励运用虚拟实景搭建、特效实时渲染、空间声学仿真等技术,提升电影、电视、动漫、音乐等行业生产效率。

  3.积极发展虚实交互商业。培育数字会展,鼓励打造云上展厅、数字化展厅,提供无边界、沉浸式展示服务,促进多人同屏互动、在线社区、语音和动作实时交互,提升展览展示的参与感、体验感。发展全景导览服务,鼓励场馆打造虚拟全场景导览应用,提升室内导航、商业导购、泊车寻车体验。创新线上购物体验,融合沉浸式、数字人等技术,提升直播带货、虚拟购物体验,拓宽线下商业运营。

二、做强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

  坚持“制造+服务”双轮驱动,加快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即智能车)、机器人、先进动力装备、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着力推动相关技术设备在起步区主要场景实现应用,力争到2025年,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培育5家以上头部企业或科研院所,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

  (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为核心,紧盯软件定义汽车、芯片制造汽车、数据开发汽车等新方向,着力引进一批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及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高地。

  1.加强上游智能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上游车联网技术和自动辅助技术,积极对接腾讯网联、商汤科技、寒武纪科技等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与研发。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大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招引力度,构建车用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

  2.增强关键系统集成和整车制造实力。加大感知系统市场布局,推动多传感器融合的高准确度感知系统发展。重点推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落地,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发更多针对中国特殊行车场景的ADAS辅助系统。围绕汽车质检、电子元器件在线检测需求,依托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开展涵盖能谱CT技术、专用型板状CT等从低能到高能、从显微到大型整机设备的完整工业CT设备系列产品研发,推动工业4.0领域精密检测装备产业发展。积极对接威马、理想、小鹏、蔚来等汽车行业新势力落户起步区,带动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感知系统、智慧决策系统与整车制造快速发展。

  3.推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规划建设集封闭测试、半开放道路测试、开放道路测试、无人驾驶应用“四位一体”的测试区与示范区。在特定区域内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运行和示范应用,支持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测试运营中心(山东)等开展车辆环境感知准确率、场景定位精度、系统容错与故障处理、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服务等“人-车-路-云”系统协同性验证,积极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探索在短途接驳、物流配送、道路清扫等开放场景中推动无人驾驶示范应用。

  4.积极拓展下游维修保障和数据增值服务。大力提升本地充电桩配置能力和维修保障能力,完善动力电池及车用零部件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在物流、出行以及数据增值方面的应用服务,积极培育共享出行、个性化出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智能汽车服务生态,积极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二)机器人。聚焦移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机协作等领域,集中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重点发展伺服系统、控制器、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做强机器人实验室和创新服务平台,打造机器人特色产业集群。

  1.聚力攻克机器人前端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聚焦国家、省、市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泰山机器人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作用,重点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人机交互与自主编程、多任务规划与智能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机器人仿生感知与认知、机器人生机电融合、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

  2.重点发展机器人高端产品。围绕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功能、性能和可靠性,重点发展智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一体化关节、高性能减速器、新型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集聚优势重点推进移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重点产品研发制造,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提升性能、质量、安全性,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3.聚力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依托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与空天智能装备研发基地项目,加快整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新松机器人、埃斯顿自动化等资源,大力引培一批行业龙头和行业领军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优化营商环境,聚力打造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园区承载、创新平台支撑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三)先进动力装备。围绕分布式、移动式能源等应用示范,依托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中科先行燃气轮机公司、山东太古等企业项目,重点发展低排放、系列化燃气轮机,逐步建立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开展航空后市场维修,壮大航空动力装备产业规模。

  1.完善先进动力装备产业链。支持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中科先行燃气轮机公司重点研制30MW、20MW、10MW等不同功率等级低排放、系列化燃气轮机能源系统产品。规划建设航空动力装备配套产业园区,推进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电子控制器、控制软件等核心技术成果在起步区转化落地。积极对接中航高科、火炬电子、西部超导等龙头企业,共建陶瓷基复合材料与碳基复合材料研发中心,打造航空航天发动机专用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依托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搭建先进动力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尖端发动机研发应用,在空天发动机、1000马力涡轴发动机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积极拓展航空维修新业态。支持航空动力装备企业积极开展后市场业务,探索发展内燃机及零部件再制造,提供单件小批量供货、旧机循环利用等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鼓励航空维修龙头企业扩展业务领域,发展航空发动机维修、机体维修、部件维修、航线维护、飞机检验等维修维护服务。

  (四)节能节水环保装备。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和环保产业发展机遇,坚持龙头带动、多元适配的发展路线,积极发展节能节水装备、先进环保装备,打造全国节能节水环保产业新高地。

  1.推进高效节能装备技术提升及转移转化。加大新型节能环保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动机、高效节能风机设备、输变电设备、清洁能源供暖设备等高效节能电器设备。积极发挥中科院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等机构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产业化专项,提升装备供给能力和水平。

  2.加快节水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开展工业节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性研究,探索建立产业化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节水技术创新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转化。制定工业节水装备行业规范、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南,遴选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装备。

  3.完善先进环保装备产业链。围绕水、大气、土壤等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编制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清单。依托起步区现有大气环保技术力量,以中科院大气所碳中和北方中心为平台,加快推动大气、水、土壤、固废、低碳、应对气候变化等监测、监管、监控、治理系列智能装备的国产化、产业化,推动相关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吸引省市环保优质项目增资扩产落地起步区。探索搭建“互联网+清洁生产”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心,促进先进环保装备、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

  4.打造高端环保产业集聚区。以实施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示范为契机,着力打造全省环保产业发展新引擎,成立高端环保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设置高端环保产业孵化器,建设高端环保产业园区,促进产研紧密结合,形成黄河流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环保产业集聚区。

 

三、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主攻方向,积极推进能源技术变革,大力发展氢能源、光电信息材料、绿色建筑产业。到202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收达到230亿元。

  (一)氢能源。依托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质的氢能企业,聚焦氢能研发、应用等环节,在氢气制备、存储、燃料电池等领域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进氢能在交通、能源、建筑等多领域推广示范。

  1.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园区。以国电投氢能基地建设为抓手,建立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会展商务区+各种氢能应用场景”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开展氢燃料电池及其核心材料技术、加氢储氢技术、氢能产品及应用标准等氢能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展高压储氢装备制造技术、氢能安全技术等研发,提升氢能安全技术水平。

  2.打通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对接氢枫能源、舜华新能源、富瑞氢能装备等核心企业,加快氢气压缩机、高压储氢容器、加氢机、加氢站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结合公交线路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一批公用加氢站。超前布局城市输氢管网、涉氢专区输氢管道示范工程,构建区外制氢和区内用氢相结合的低碳低成本氢能源供给体系。

  3.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发展。强化燃料电池电堆、催化剂、质子膜等燃料电池核心材料部件与关键技术引进与吸收,推进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对接知名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核心企业落户起步区,开发高品质氢燃料电池。积极对接储氢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企业,探索发展液态氢存储、运输技术及设备。

  4.建设多元氢能应用场景试验地。支持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商用车、叉车、观光车、电动车、无人机、船舶等领域的拓展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医院、学校和工厂规划建设光伏发电制氢与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热电联供的示范工程。推进氢能备用电源在起步区通讯基站和工业企业的探索应用。

  (二)光电信息材料。瞄准电子信息制造业广阔的市场需求,布局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碳化硅、氮化镓等半导体材料,积极发展通信光纤、电磁屏蔽材料等重点材料,打造全省一流的光电信息材料产业新高地。

  1.聚力打造先进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聚焦SiC、GaN衬底材料领域,加强与山东天岳、浪潮华光等济南本地半导体企业的对接合作,布局建设生产基地。依托济南比亚迪半导体项目,结合8英寸硅基功率器件、6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材料配套需求,吸引高水平企业集聚发展。鼓励区内企业以委托研发、共建研发中心、人才共同培养等多种方式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高质量先进半导体材料产业项目。

  2.加强先进半导体材料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济南比亚迪半导体等骨干企业积极对接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微电子所、北大信科院等科研院所,突破GaN、SiC材料大直径、低应力和低位错缺陷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化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重点突破光刻胶、溅射靶材、电子特气等制造材料技术壁垒。搭建起步区先进半导体材料科技服务平台,成立小试、中试基地,为区内企业提供系统服务。

  3.积极发展电磁材料高端市场。依托天诺光电等企业,积极研发轻薄导电布、石墨烯导电填料等碳系材料为代表的高性能电磁屏蔽膜材料,抢占电磁屏蔽膜高端市场。针对高导热石墨膜、纳米导热材料等新型导热材料,积极对接碳元科技、中石科技等导热材料龙头企业,领先布局拥有先进工艺技术优质项目。

  (三)绿色建筑。以起步区城市建设为契机,依托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构建全域绿色智慧建设应用场景,发展绿色技术服务、绿色建材制造等产业,建设绿色智慧建设产业示范区。

  1.推进绿色智慧工程建设。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融入智能技术,高标准推动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应用场景建设。新建建筑达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大规模推广装配式建筑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积极开展零碳建筑和零碳社区试点。

  2.多元发展绿建技术服务。精准招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绿建技术服务主体,引入世界顶尖绿建科研机构与高端人才,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与突破。以黄河绿色研究院为核心,重点招引绿色建筑和泛绿色建筑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涵盖绿色建筑咨询、绿色建筑检测与认证、绿建方案设计与评估、绿色生态规划等领域。

  3.提升发展绿建运营管理。以城市绿色建筑运营需求为牵引,发布绿色城市建设项目清单,招引一批绿建行业头部企业。支持能源管理、环境服务管理、绿建物业管理等绿建运营管理企业对外承包与跨国合作,以对外工程承包为突破点,充分发挥起步区绿建产业技术优势,引导绿建企业积极参与其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绿建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联合走出国门。

(来源:济南市人民政府)

 

打赏
联系客服 投诉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