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网获悉:“十四五期间,北京和上海的产业中心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广东将成为集成电路第三极,半导体产业将沿着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西北地区是宽禁带等特色半导体的产业聚居地,广州南沙也有相关半导体产业的崛起。“
6月25日,2022年中国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峰会暨IC Nansha大会在广州南沙举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双聘教授魏少军在会上表示,我国整体产业布局完善,芯片设计、制造、测试、装备材料等板块比较齐整。虽然大而不强,但其整度还是有的。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细分领域当中,我们的产业和企业都有进入到前十的排列,这种排列是非常重要的布局,比如曾经长期困扰我们的半导体存储器产业板块也得到了补齐,虽然刚刚起步,但产业的结构走到了很好的状态。
谈及当前全球缺芯问题时,魏少军表示,缺芯表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体系被打乱。他认为,半导体供应链结构性混乱会长期存在。
中国半导体产业亟待再破局。魏少军认为,我国半导体发展模式以代工为主,靠做“苦力活”赚钱。长期来看,产业要破局就必须要转向“以产品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模式,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要建立健康合理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同时还要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紧抓智能化发展机遇等。
魏少军发表讲话时表示,从全球来看,芯片行业并非处于“太平盛世”,疫情以及其他因素导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体系紊乱。尽管近期缺芯局面有所缓解,但长期来看,产业结构性混乱会一直存在,“希望大家不要有太多侥幸心理”。当前,半导体领域的全面“军备竞赛”已经启动,中国在大力投入做半导体,美国参议院通过520亿美元芯片补贴法案,欧盟也公布《芯片法案》高调加入全球芯片竞赛。魏少军进一步表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全球半导体产业正经历大变局。”
魏少军全方位剖析了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位置。他表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已集聚形成京津环渤海、中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4个核心区。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0年,在集成电路设计、代工及封装这三个细分领域,中国均有企业挤进全球营收规模TOP 10阵营。在设计领域,海思半导体和韦尔半导体的营收在全球排名第4、7位。代工领域,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分别位列第4、5名。封装企业TOP 10中的中国企业包括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子、华天科技。
此外,长期困扰我国的半导体存储器产业短板也正在补齐,尽管这个板块刚刚起步。资本方面,国内也已建立长效的半导体投资机制。2014年国家成立大基金,一期投资总规模是1387亿元,二期注册资本达2041.5亿元。但另一方面,中国半导体产业大而不强。“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竞争力到底怎么样?我只能说是在不断提升。”魏少军说。他提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缺少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产品主力军是设计企业。2021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在全球占比提升至12.5%,产品主要是以中低端为主。
魏少军还表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模式以加工为主,但世界其他地方主要都是IDM模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2021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占全球销售近78%。“这78%的进口产品中,我们自己用了35%,剩下的42%加工后再出口。”
魏少军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装备、材料、IP和IDM模式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明显短板。在他看来,中国半导体产业要再破局,首先就是要转变发展模式,不能再以加工为中心,而要以产品为中心。
此外,中国半导体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他对科创板上市的22家半导体企业2021年年报进行了梳理统计并发现,这22家半导体企业平均毛利率是46.9%,但美国半导体企业平均毛利率是62%;22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比例虽然比美国高,但研发投入全部加起来只有10.8亿美元。“我们的创新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政府也要有所作为。”魏少军还提到,中国半导体产业要破题“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尊重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在加快半导体产能建设的同时警惕局部产能过剩,要大力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还要紧抓智能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集成电路领域,不存在弯道超车,也没有捷径可走,无巧可取,只有坚定不移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走下去,久久为功。”魏少军最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