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勇院士:赋予产学研深度融合生命力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2-06-07 阅读:442
核心提示:文章刊登于《中国科技产业》杂志202201期院士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

文章刊登于《中国科技产业》杂志

202201期“院士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成为主题、主线。随着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但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问题仍较突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道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干勇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制造业是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021年12月29日,由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与第一、二阵列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差距不断缩小,但是我国尚未迈入“制造强国第二阵列”,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仍较突出,高质量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从全球制造业发展实践看,主要制造强国均重视产学研合作,构建了“政产学研”相互交织、高效运行的技术创新模式。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和高效率的技术转移。德国的大学所有高等级教授都有大企业研发部门任职的经历,产学研转化十分畅通。日本的科技创新体系可归纳为“产官学联合”模式,大型科技项目大都是“政府直接干预和“政产学研密切联合”的结果。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极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由于国外竞争对手进行技术封锁,靠引进技术的路子已经走到尽头;二是由于重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具有学科交叉、研发投入高、研发难度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需要有效集成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各方技术力量,以产业为导向、以学界为后盾、以研发为桥梁,发挥1+1+1>3的协同效应。

二、我国产学研正从紧密结合向深度融合转变

近年来,在“协同创新”的理论引导下,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深入,从“产学研”融合向“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逐步发展,涌现出一些产业技术研发的典型组织模式及方式。如,联合开发技术、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作为集政产学研金服用于一体的高端资源整合平台,2007年成立以来,支持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做出了积极探索,在集聚产学研资源,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借助新模式新机制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截至2020年底,已与55家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52家国内双一流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建设专业研究所58家;与省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共建11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2021年3月启动建设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是“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典型代表模式。该创新中心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促进各类相关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有效协同、形成合力,统筹全国优势力量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建设小核心、大网络、主平台、全体系,实现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共享的开放创新合作网络,打通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全链条,探索构建科技金融网链,下游反哺上游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加强资本体系支撑和保障。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

三、我国产学研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我国虽然涌现出一些产学研的典型组织模式,但整体来看,我国产学研还没有实现高度耦合和良性互动,产出的科技成果与市场、用户需求脱节。以材料产业为例,从供给端看,我国材料领域年度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从需求端看,中国工程院2019年组织研究的制造业26个领域中外对比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新材料领域与制造强国相比差距大,属于对外依存度极高的8类产业之一,是卡脖子的重灾区,供给无法满足需求。

究其原因,是由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作为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分属不同部门,各创新主体的目标定位存在差异,自成体系、独立运行,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生产实践相互脱节,缺乏平衡各方利益和分担风险的市场导向机制和分工协作机制,导致较难充分调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我国需要从世情、国情现实出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制造强国梦。

一是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领域,建立以大企业研究院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技术供给模式。我国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有:航空、航天、石化、电网、通信、轨道交通等,应建立以行业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系统。例如,我国高铁技术的全面突破是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完整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我国高铁在国家主管部委主导下,通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25所一流大学、中科院等国内11所科研院所、41家核心配套企业、参与专家600余人、科研技术人员近万名、院士近200余名的共同努力,探索出具有行业特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二是在产业集中度不高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立以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级创新中心等公共研发机构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技术供给模式。

新时代赋予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的生命力,产学研界要乘势而为,肩挑重担,勇毅笃行,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打赏
联系客服 投诉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