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中国应抓紧尖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

日期:2022-03-03 来源:中新社阅读:626
核心提示:“ 超材料狂人”刘若鹏:中国应抓紧尖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
   “大湾区尤其是广东应该大幅增加尖端技术领域的硕博人才培养规模与企业引进,引进的大量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后还将培养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并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中国在科研发展上最强有力后盾。”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刘若鹏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深圳“80后”科技达人,2002年刘若鹏被保送到浙江大学,2006年,刘若鹏赴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硕博连读,从事超材料领域研究。2009年,他率领团队应用超材料技术成功研制出“隐身衣”,这一成果论文发表在权威杂志《科学》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2010年,刘若鹏回国创建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短短几年时间内,将世界前沿的超材料理论实现了产业化,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让中国在超材料领域的技术令人刮目相看。
 
  被视为“超材料狂人”的刘若鹏,最关注的当然还是中国科技特别是尖端科技领域的进步,他表示:“如今的国际形势,实际上也是在促使我们自己抓紧培养出‘领军人才’,研发前沿技术。因为我们自己就有最前沿的项目,最伟大的理想,以及对科研最锲而不舍的坚持与投入。”
 
  近年来,大湾区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是新闻“热词”,刘若鹏对此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比较集中,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重组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到其由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为依托单位,在新兴技术领域中‘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重要特色和运行规则。”
 
  刘若鹏称,对这类冲刺或是挑战前沿技术、新兴领域产业,从无到有的“企业型”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参照“贝尔实验室”等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给予它们更多的科研自主权,助力它们对产业链上这些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科技来进行开发。
 
  近年来大湾区的科技发展建设势头迅猛,已经率先成立了一批新型国家实验室,刘若鹏建议,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重组改革的东风实行多方共建,尤其是对于湾区具有很强的产业背景以及产业一体化的科研机构与平台,在共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对创新链上下游的整合,以形成一个共同的创新生态,促使大型科技成果“研以致用”,产生跨代、跨产业链的升级效果。
 
  实验室建设主要有两个重点目标:其一,推动更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突破和产业化;其二,人才培养。
 
  刘若鹏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众多,港澳高校与内地合作办学,其国际化的学术和人才团队加入全国范围内大科技品牌的平台共建将与高校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相互回馈。
 
  “人才之所以是人才,是因为他们有机会去做‘成为人才的事情’。科研平台共建,实际上能为整个大湾区,尤其是港澳高校的学生提供更多好项目、好机会。”刘若鹏说。
 
  广东拥有许多科研机构,如华为2012实验室、光启超材料实验室等,不仅对应着最前沿的项目与技术,也拥有着最优渥的配套资源。刘若鹏认为,这些机构应该开放研发资源,进行高端人才的直接培养,比如深圳光启就从去年开始,联合高校培养了7名博士生。
 
  “时至今日,继续保持大力度引进人才的同时,更应该高度关注自身人才的培养,探索各个不同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库的主要储备。”刘若鹏最后强调。
打赏
联系客服 投诉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