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澎湃新闻从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方面获悉,博世苏州星龙街厂区208研发大楼16层工作的一名员工于2月18日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目前该员工和与其有密切接触的同事已经被闭环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进行医学观察。该厂区内员工最新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博世方面表示,博世目前正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在允许的范围内努力恢复生产。办公室人员继续居家办公。将尽最大努力,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减少对客户供货的影响。
据悉,博世是包括一汽、长安、华晨宝马、蔚来等在内的众多主流车企的核心供应商。博世苏州即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包括了汽车电子事业部、底盘控制事业部、汽车多媒体事业部和设备制造事业部等事业部,是博世在中国的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
多家芯片企业受影响
有业内人士认为,本轮疫情或将在短期内令“缺芯”问题再度加剧。
除博世外,据苏州发布,近日还有联华电子旗下和舰芯片制造(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舰芯片”)、台湾京元电子子公司京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下称“京隆科技”)等其他芯片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员工被确诊新冠。
2月14日,晶圆代工巨头联华电子(UMC)公告称,旗下位于苏州的晶圆厂和舰芯片,因有一名员工疑似染疫,目前配合当地主管机关进行全员检测,生产活动因而逐步暂停,待检测后配合主管机关核准即全面复工。
据官网,和舰芯片是8英寸晶圆专工企业,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2003年5月正式投产,目前月产量约8万片,员工逾2000人。和舰提供从0.5微米至110纳米主流逻辑、混合信号、嵌入式非挥发性记忆体、高压及影像传感器工艺,亦可提供从设计服务、掩膜版制作、晶圆生产到封装测试等专业的一站式生产服务和咨询。代工产品以消费与汽车、工业电子为主,涵盖液晶驱动、微处理器、电源管理、指纹辨识、智能卡、身份识别等安全类产品。
据苏州发布2月16日消息,京隆科技也有员工核酸检测呈阳性。此前,京隆科技已逐步停工。2月14日,京隆科技客户之一芯片设计公司中颖电子(300327)公告称,苏州工业园区出现了新冠疫情,并开展园区全员核酸检测。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供应商和舰芯片及京隆科技生产活动被暂停。
据悉,京隆科技是全球知名的专业半导体封测公司京元电子在大陆的测试子公司,京隆科技与国内多个领先的IC设计公司保持长期测试代工合作。
2月20日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台办副主任陈风雷介绍,除了和舰芯片制造、京隆科技2家台资企业按规定封控,本轮疫情中其他台资企业状况总体平稳,生产运营基本正常。
对于本轮苏州疫情,苏州某芯片设计公司员工对澎湃新闻表示,“短期确实比较严重,比如不少生产线被停掉,或是两班倒变成了只有一班,但后期应该可以很快把产量追上来。”
不过,一位车企内部人士则对澎湃新闻表示,“众所周知,汽车生产的产业链太长了,一个零件的缺失会导致后续无法进行。去年保时捷曾经把缺少芯片的车子直接停在港口,等待芯片到手马上装车、上船,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这样。更多的企业,只能被动等,缺芯问题传导到车企,相对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
“缺芯”还将困扰汽车行业多久?
过去一年多以来,缺芯问题持续影响着全球汽车行业。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 Forecast Solutions(AFS)此前曾发布报告称,2021年,“缺芯”问题已导致全球车企减产超1000万辆,其中,中国车企减产约200万辆。
而刚刚步入2022年,又有不少车企宣布因“缺芯”而停产或减产。全球“缺芯”问题何时能结束?芯片制造企业普遍认为是2023年。据外媒报道,芯片制造商英飞凌的一名高管日前表示,他预计该公司核心产品的供应短缺局面在今年夏天将会有所改善,但是“最终的问题将在2023年内得到解决”;博世则表示,乐观估计到2023年才能实现芯片自由,在2021年财报预告中,博世集团表示,芯片短缺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将继续影响今年的汽车产量,“2022年,全球汽车产量将达8500万辆左右,这一体量仍比疫情前低8%左右。”
车企方面普遍预测,汽车行业“缺芯”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得到改善。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在2月16日表示,芯片供应问题仍将在今年持续,但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得到改善。
在1月12日的汽车工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全球主要芯片企业已经在逐渐加大汽车芯片生产供应,新建产能也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释放,预计2022年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情况将会逐渐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