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科技持续亏损终止IPO,现场检查风暴警示审核更严格

日期:2021-02-22 来源: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网阅读:465
核心提示:基于公司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的‘三类股东’等适格性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论证,考虑到公司发展战略,经研究后决定,暂缓本次科创板上市申请。
2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正式披露,终止对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柔宇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此前柔宇科技欲募资144亿元,在已上市的科创板个股中,仅次于中芯国际。
 
柔宇科技IPO终止
 
作为一家自主研发的柔性集成电路技术,提供以全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等柔性电子为核心的一整套柔性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公司,柔宇科技IPO被终止,可以认为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自从柔宇科技于去年底正式冲击科创板以来,这家自称为全球柔性科技行业先行者的企业,就受到市场高度关注。短短三年,柔宇科技多次实施股权融资,各路资本蜂拥而至,迄今为止,柔宇科技已经融资12论,在2019年F轮融资过后,估值更是达到了60亿美元。

但公司盈利情况堪忧,从其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17至2020年1-6月,柔宇科技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和-9.61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31.95亿元。
 
与之相对应的是,柔宇科技面临的质疑从未断过。公司表示拥有中国移动、空中客车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级客户,但这些客户均不在前五大客户之列。公司声称获得了40亿元订单,但招股书并未披露。
 
缺钱是柔宇科技最明显的特征,高研发投入、高经营费用都需要资金支持,在土地等资产被抵押、股权融资难以支撑的情况下,IPO终止使得公司雪上加霜。
 
大举扩产也让市场不解。在产能利用率最高仅31.2%的残酷现实中,仍然计划翻倍扩产。这些新增产能将如何消化,也将是一个难题。

对于撤销申请的原因,柔宇科技称:“基于公司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的‘三类股东’等适格性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论证,考虑到公司发展战略,经研究后决定,暂缓本次科创板上市申请。”

持续亏损入不敷出
 
IPO搁浅的柔宇科技借上市募资缓解流动性压力的计划落空了。
 
被喻为独角兽的柔宇科技一度受到资本追捧。招股书显示,在柔宇科技的股东中,不乏中信资本、深圳创投、杭州基石、保利(横琴)资本、汉富(北京)资本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及其股东阵营。
 
近几年,柔宇科技也进行了多轮股权融资,合计融资29.50亿元。目前,公司的估值接近600亿元。
 
然而,虽然多次融资,柔宇科技依旧缺钱。招股书显示,2019年下半年,为满足临时性短期资金需求,柔宇科技向四名董监高拆入资金,合计拆借216万元,公司缺钱的程度可见一斑。因拆借时间较短,未支付利息。
 
具体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刘自鸿借钱给公司50万元,樊俊超出借百万元,董事、副总经理余晓军出借的金额最少,为当年8月10日出借10万元、9月27日出借6万元。
 
记者发现,拟IPO公司向董监高借钱缓解流动性,这一现象较为罕见。柔宇科技出现这一局面,是其多年来的入不敷出。
 
2017年至2020年6月30日(报告期),公司经营现金流净流出金额分别达3.58亿元、6.12亿元、8.11亿元、3.86亿元,持续净流出,使得公司流动性压力不断增大。
 
流动性压力不断增加,一方面是柔宇科技经营出现亏损,另一个方面是投入不断增长,使得公司入不敷出。
 
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65亿元、1.09亿元、2.27亿元、1.16亿元,基本上是逐步在增长。但是,公司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9.61亿元,三年半合计亏损31.95亿元。去年上半年的亏损金额已经接近2019年全年的金额。

柔宇科技表示,一方面,公司未来销售收入可能无法按计划增长,产品商业化进度可能低于预期;另一方面,公司为保持核心竞争力,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投入,公司为促进销售收入增长,将持续加大市场推广投入,导致相关成本及费用持续增长。公司成本及费用的增长金额可能会大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金额,导致营业利润大幅下滑或净利润大幅下滑,因此,公司存在亏损金额持续扩大的风险。
 
持续亏损,主要是公司毛利率较低、费用较高。
 
2017年至2019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0.74%、-7.69%、-0.15%,2020年上半年上升至13.39%。
 
报告期,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0.40亿元、1.08亿元、1.72亿元、1.46亿元,管理费用分别为1.53亿元、1.76亿元、1.91亿元、1.56亿元,两项费用合计为1.93亿元、2.84亿元、3.63亿元、3.02亿元,大幅超出同期营业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柔宇科技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很惊人。报告期,其研发投入分别为1.60亿元、4.88亿元、5.86亿元、5.83亿元,2020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与2019年全年已经相差无几。研发投入约为当期营业收入的246.15%、447.71%、258.15%、502.59%。
 
投入巨资研发既是好事,但也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导致其面临难以承受之重。
 
截至2020年6月底,柔宇科技账面货币资金为8.48亿元,短期借款0.0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0.75亿元、长期借款27.88亿元,有息负债合计为28.72亿元。不仅如此,公司应收账款为0.98亿元,应付账款达7.31亿元。
 
显然,柔宇科技原本计划通过本次IPO募资144.34亿元,缓解流动性压力。如今,计划落空了,公司需要另谋他途。
 
大举扩产备受质疑
 
柔宇科技抛出的扩产也备受诟病。
 
招股书显示,本次IPO,柔宇科技拟募资144.34亿元,分别用于柔性前沿技术研发项目、柔性显示基地升级扩增建设项目、柔性技术的企业解决方案开发项目、新一代柔性智能终端开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5个项目建设,拟分别使用募资4.62亿元、49.39亿元、11.24亿元、7.10亿元、72亿元,仅次于72亿元募资补充流动资金,用于扩产的募资达到49.39亿元。
 
据披露,扩产项目主要引进高端柔性显示制造设备,扩建全柔性显示屏生产线。柔宇科技称,在扩大公司现有生产规模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与市场响应能力。公司预计,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年产8英寸全柔性屏367万片、7.2英寸全柔性屏174.2万片、10英寸全柔性屏91.2万片,总计新增年产能632.4万片。
 
2018年6月,柔宇科技投产的一期产线年涉及产能为8英寸的全柔性显示屏280万片。这意味着,如果上述项目顺利实施达产,其仅8英寸的全柔性显示屏年设计产能就翻了一倍多。
 
如此大规模扩产有无必要?市场一直在质疑,因为,公司目前产能利用率较低。
 
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设计产能分别为11.67千张、46.67千张、23.33千张,对应的产量为1.76千张、14.56千张、1.23千张,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5.08%、31.20%、5.27%。
 
2019年,订单增加,产量提升,产能利用率是报告期最高的,也只有30%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柔宇科技依旧进行大规模扩产,其倍增的产能如何消化令市场担忧。
 
不仅如此,即便是最高产能利用率仅30%左右的情况下,柔宇科技的产销率仍然较低。
 
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全柔性显示屏实际产量分别为7748片、31.40万片、4.86万片,销量为2099片、5.27万片、2.21万片,产销率分别为27.09%、16.80%、45.58%。产销率最高也不到50%。
 
值得一提的是,柔宇科技曾披露,其柔性产品公开的起售价8999元。招股书披露,2020年上半年下降至5984.83元,较2019年的6480.93元下降7.65%。
 
降价也未能有效提升产销率,带来的结果是存货上升。
 
报告期,公司存货余额分别为1.03亿元、1.65亿元、5.95亿元、4.80亿元,其中,库存账面价值分别为4083.30万元、5694.39万元、1.73亿元、1.12亿元。产品库存的账面价值较高,虽然已经计提了跌价准备,但如果产品存货时间较长导致新产品的推出挤占原有市场空间,可能通过打折、降价等促销也难以优化库存,则会出现较大存货跌价损失风险。
 
针对大规模扩产计划,柔宇科技称,公司产能规模较小,市场份额受限,大客户认证受限。公司虽掌握业内领先技术,但目前尚需扩大生产规模以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满足客户对于大规模量产的需求。大客户对于产能的规模保障有一定要求,导致公司难以取得部分大客户认证。公司还称,在全柔性显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大资金投入,为客户及时提 供“大批量、高质量”的产品,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才能赢得市场主动权。
 
市场认为,柔宇科技如此大规模扩产,如果仍能不能获得大客户认证,那么扩产的风险就太大了。

保荐机构中信证券被监管部门点名
 
就在柔宇科技宣布终止IPO的同一天,保荐机构中信证券被监管部门点名。

2月10日,深圳证监局对中信证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中信证券存在如下情形:关于私募托管业务:中信证券私募基金托管业务内部控制不够完善,个别项目履职不谨慎。一是业务准入管控不到位,部分项目业务准入未严格执行公司规定的标准和审批程序,未充分关注和核实管理人准入材料;二是投资监督业务流程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产品未及时调整系统中设定的监督内容,部分投资监督审核未按公司规定履行复核程序,对投资监督岗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约束的内控流程不完善;三是信息披露复核工作存在不足,对个别产品季度报告的复核存在迟延;四是业务隔离不到位,托管部门与从事基金服务外包业务的子公司未严格执行业务隔离要求。
 
关于投行业务:个别首次公开发行保荐项目执业质量不高,存在对发行人现金交易等情况关注和披露不充分、不准确,对发行人收入确认依据、补贴可回收性等情况核查不充分等问题。关于资管业务:公司个别资管产品未按《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监会公告〔2012〕30号)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根据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向客户提供对账单,说明报告期内客户委托资产的配置状况、净值变动、交易记录等情况。
 
以上情形反映出公司对相关业务的管控存在薄弱环节,内部控制不完善,违反了2013年《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第一款、2017年《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等规定,依据《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七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深圳证监局决定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

IPO现场检查风暴来了

无独有偶。柔宇科技终止IPO的同一天,还有6家正在创业板IPO排队企业被终止IPO,包括湘园新材、恒兴科技、江苏镇江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贝尔生物、创智和宇、恐龙园。
 
进入2021年,IPO终止项目陡然增多。数据显示,截至2月19日,科创板已受理企业540家,终止注册76家,终止率14.07%,其中主动撤回71家,占比93.33%。创业板受理企业545家,50家企业处于终止审查状态,也以主动撤回为主,共46家,占比92%。

在一连串终止名单背后,是一场自2020年10月席卷而来的IPO现场检查风暴。当时,证监会发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征求意见稿)》。
 
今年1月29日,证监会下发《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下称《检查规定》),包括现场检查适用范围、检查对象、检查程序、监督管理措施等内容共23条,明确检查设计单位和人员的权力义务,压实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并加强对检查人员的监督。
 
而据公开信息统计,今年自1月1日至2月19日,创业板终止审核企业为26家,其中仅2家终止原因是审核不通过,其余均为撤回;科创板终止审核企业为11家,均为撤回。今年,科创板和创业板共计37家企业止步IPO。从行业来看,节能环保、相关服务业等科技成色相对不足的行业均有分布。
 
但令人意外的是,IPO终止浪潮在半导体领域尤甚。截至目前,科创板市值前十名企业中,半导体企业占据了5席。但这两个月来,至少有6家半导体企业倒在IPO的最后关头,比如国人科技、龙迅半导体、锐芯微电子、北京中科晶上科技、北京芯愿景。
 
对于这波IPO终止潮,某投行人士表示:“当不太符合条件或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公司多了,审核会更严格,但这并不代表审核尺度变了,也不是注册制理念变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申报质量。”

“一连串政策出台,都是在‘提醒’IPO排队企业,不要带病申报、存有侥幸心理。”北京一家头部VC合伙人认为,目前申报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情况、持续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内部控制、关联交易等都是监管重点关注的内容。“如果公司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财务数据造假,选择主动撤回是明智的。未来在上市公司里不是比谁拿到了门票,几年后拿到IPO门票可能没有以前那么有意思了,而是比谁在这个舞池里跳得最优美,谁能借这个资本舞台变成产业龙头公司。”  ——本文综合整理自长江商报、投资界等公开信息
 
打赏
联系客服 投诉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