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两会展望“十四五”部署2021:聚焦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日期:2021-02-04 来源: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网阅读:488
核心提示:加强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完善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加快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
 2021年1月26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吴政隆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吴政隆表示,“十三五”时期,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8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1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车联网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首批实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7.8%和46.5%,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建成5G基站7.1万座,基本实现全省各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全覆盖。
 
2021年,江苏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智能电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品牌服装、先进碳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加快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固链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大数据+优势产业链”行动,扎实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展望“十四五”】
 
“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高效能治理,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元,经济运行更加稳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走在前列,卫生健康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要突破,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美丽江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的提升;
 
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在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发挥重要战略枢纽作用。
 
【2035年远景目标】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居民人均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省人民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初步展现出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图景。
 
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和重要内涵,紧紧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要求,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
 
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江苏
 
必须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新要求,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筑牢安全发展的屏障
 
【部署2021】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1.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完善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加快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
 
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功能,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成果向产业转化。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
 
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布局前沿技术、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体系,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2.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集成电路、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智能电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品牌服装、先进碳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加快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等领域薄弱环节。
 
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和具有行业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大数据+优势产业链”行动,扎实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省级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3.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着力培育消费需求、增加有效投资。
 
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把扩大内需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强投资、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性作用。合理增加公共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大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组织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调结构、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力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加快南沿江、宁淮高铁建设,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和通苏嘉甬、盐泰锡常宜、合新铁路及张皋过江通道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和水库安全消险等重大工程。
 
健全投融资体制机制,平衡好政府投资与债务风险,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展民间投资空间,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4.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培育壮大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田园乡村,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快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积极稳慎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产权、宅基地等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全面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支持育种、培土基础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升收储调控能力,恢复生猪生产,做好畜禽水产养殖,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5.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着力整治扬尘污染,努力实现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
 
扎实推进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船舶码头污染治理能力,加强太湖、洪泽湖、南水北调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促进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强化土壤分类管控和污染源头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严格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
 
深入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大力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和沿江特色示范段建设。
 
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及“十四五”行动方案,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6.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促进经济循环高效顺畅。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推动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高效流通、合理配置。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大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航空、过江通道建设,推进内河航运发展,加密近洋航线,优化远洋航线,加快打造海陆空综合性立体化国际国内运输大通道,大力发展江海、铁水、公铁、空铁等多式联运,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扎实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加快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积极推进电商、冷链、大件运输等专业化物流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物流,进一步完善提升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发展普惠金融,有效降低流通环节中的交易成本。加强煤、电、油、气和防疫减灾物资等储备供给,确保应急物流安全、高效、畅通。
 
7.更大力度推进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加快构建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落地见效,促进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巩固“不见面审批”成果。全面推进“一件事”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严守质量和安全底线。
 
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主动回应市场主体诉求,精准制定、适时完善、落细落实纾困惠企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企业在融资、用工等方面的难题。
 
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积极支持和服务企业改革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广大企业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张謇为楷模,增强家国情怀,自觉担负社会责任,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8.着力稳外贸稳外资,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支持外贸企业依托各类线上线下展会和交易平台,巩固和深耕传统市场,持续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
 
大力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在制度集成创新、培育新经济和新支柱产业上见到更大成效。
 
推动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中韩(盐城)产业园、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各类开放平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升开放创新能力,更好引领高水平开放,打造国际开放合作新优势。
 
9.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持续促进富民增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大力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强“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力度,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大力提升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着力解决大城市突出住房问题,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和共有产权住房。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大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并运营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安排15类52件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10.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守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抓好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政府债务及国有企业、平台公司投融资管理,大力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止发生区域性风险。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放松、慎终如始、落细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从严抓好常态化防控举措,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
打赏
联系客服 投诉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