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icon Catalyst:创新无国界 半导体新星无所不在

日期:2020-12-29 来源:DIGITIMES阅读:441
核心提示:虽然许多人认为要创办一家半导体新创门槛奇高无比,每年还是有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创业者去敲Silicon Catalyst(SC)这家位于硅谷的半导体孵化器与加速器的大门。DIGITIMES与SC的Managing Director Richard Curtin、Tarun Verma以及合伙人Lance Bell越洋访谈,了解如何育成半导体新创,以及他们对产业新趋势的洞察。
 
Silicon Catalyst常务董事Tarun Verma
 
虽然许多人认为要创办一家半导体新创门槛奇高无比,每年还是有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创业者去敲Silicon Catalyst(SC)这家位于硅谷的半导体孵化器与加速器的大门。DIGITIMES与SC的Managing Director Richard Curtin、Tarun Verma以及合伙人Lance Bell越洋访谈,了解如何育成半导体新创,以及他们对产业新趋势的洞察。
 
问:请简述贵公司与核心团队,有特别聚焦在哪一类半导体吗?
 
答:Silicon Catalyst是全世界唯一专注于育成半导体解决方案的新创孵化器,在近年开始涉足IP、MEMs与传感器领域。Silicon Catalyst是2015年由Rick Lazansky、Dan Armbrust和Mike Noonen共同创立,当时的背景是因为半导体产业进行整合,研发成长停滞,因此找了许多曾任半导体业界高阶主管的资深专家来担任主管与合伙人。
 
Silicon Catalyst是认为半导体研发还有很可观的发展空间,因此试图解决目前半导体新创遇到最大的难题──高昂的创业成本。我们打造了一个由合作伙伴、顾问、策略伙伴与投资人所形成的生态系,协助降低创业的门槛。
 
目前合作伙伴如台积电、新思科技、Cadence、Advantest等,提供免费或费用低廉的产品与服务给新创公司使用,也协助打造原型产品。Silicon Catalyst 2015年刚创立时有9家合作伙伴与十多位顾问,现在合作伙伴已有42家,另有200位顾问、300位投资人与7个策略伙伴。
 
Silicon Catalyst也扩展足迹到其他国家,在中国成都已有一家合资企业,在以色列则设有分公司。未来也考虑在欧盟、印度与韩国设点。除此之外,也加强与产业公协会如Global Semiconductor Alliance(GSA)、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等,以及全球大学的合作。
 
问:从2015年设立以来,SC看了350家半导体新创,却只收了35家;但在中国的合资加速器从2019年以来就已招收16家新创。你们挑选新创的标准是?
 
答:我们考虑的面向和一般创投都差不多,但来请真正的业界专家评审。这些专家或曾创办公司、或担任CEO,有的则是在业界已经累积数十年的经验。这些经验丰富的半导体资深专家参与Silicon Catalyst的生态系并给予反馈,这不是其他孵化器有能力做得到的。
 
至于选择新创团队,我们会看团队的技术实力、市场潜力、想解决的痛点、价值提案、客户付费取得这样的产品或服务的意愿等,也会要求提出需求成长的数据,以及进入市场的策略。也会评估他们是否挑对通路,如何设计并实现获利。
 
我们谨慎评估每个想加入孵化器的团队,并提供改善的意见和反馈。也有一开始没被选上,但修改计划后再成功入选的案例。在中国也套用同样的方法。中国半导体市场的需求很大,新创公司也有数千家。在那里的合资企业营运将届两年,到2020年底辅导的新创家数应该会到十几家。
 
Silicon Catalyst一开始只收早期的初创团队,现在生态系变大了,也开始收比较成熟的团队(估值在500万~1000万美元间),但没有聚焦在特定领域上。我们真正看重的是运用半导体作出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所以无论新创团队做的是5G、数据撷取、还是人工智能,其实都有机会入选。
 
问:您提到在中国有合资的加速器。可以说明更多细节吗?
 
答:Silicon Catalyst在成都的合资企业为硅能科技(Silicon Power Technologies),大股东是总部设在香港的中美合资企业。成都的合资加速器聚焦在功率半导体领域,中国对半导体的需求很大,成都合资加速器挑选的新创团队可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由于半导体新创从业者大多数是技术人员,所以在为期24个月的育成期间,协助实现价值提案,降低创业初始所需要的资源,缩短作出原型产品所需的时间。Silicon Catalyst合作伙伴提供新创团队所需的产品与服务,从设计芯片前到打造芯片后的支援服务,例如企业法律咨询、智慧财产律师服务和商业策略顾问等。
 
Silicon Catalyst每年招生两次,最新一批团队的申请截止日期是2021年1月11日。遴选过程是与新创团队坐下来讨论,签署协议书后才把送进孵化器。之后的两年期间,协助从概念发想到设计、申请专利、IC设计服务、晶圆代工,走完全部流程;可免费或低价使用所有合作伙伴的产品和服务,大大节省他们创业的成本。
 
台积电是Silicon Catalyst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因为能提供新创公司所需的测试芯片。Silicon Catalyst也能提供各种模型的流程设计工具(PDKs),新创公司可以马上着手设计,准备就绪就可以进行投片(tape out)。
 
问:在成都的16家新创用的是当地晶圆代工服务吗?
 
答:由于在中国新创主要是从事功率半导体,当地就有一些专业的功率IC晶圆代工服务业者。当我们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基本上是将美国运作模式套用至当地。海外新创团队学习速度很快,毕竟我们已经累积很多经验,且流程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整个产业支援这些新创将概念商业化,最后团队或可被当地或海外的企业收购而出场。
 
问:有人认为供应链的G2趋势将长久存在,您认为呢?
 
答:Silicon Catalyst对自己的期许,是成为“半导体界的瑞士”(永久中立)。半导体产业过去数十年来一直是个全球创新的市场,而创新者是超越国界限制的。Silicon Catalyst定位为全球性的孵化器,我们对所有国家的新创与合作伙伴一视同仁。
 
Silicon Catalyst所辅导的新创公司,有一半以上是来自美国之外,而孵化器提供的是促进综效的触媒,让新创可以接触到产业的专家与资源;我们所做的,是降低新创初期的投资风险,进而大幅提升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新创的成功几率。
 
问:你们辅导的新创公司组合颇为有趣。
 
答:我们的新创团队从事许多领域,如生命科学、边缘运算、AI、机器学习、推论运算、信息安全,能源捕捉等,但前提必须要跟半导体有关联。我们最近开始拓展到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和驱动器市场。
 
意法半导体(STM)是最近加入的合作伙伴,是全球最大的MEMs制造商。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进展,因为有很多应用例如麦克风、生命科学等,都需要用到这些技术/产品。
 
问:之前产业很执着于摩尔定律这件事,你也提到,半导体产业出现很多新的应用和发展。是否预见半导体未来会有一段黄金年代?有看到什么新趋势吗?
 
答:半导体制程已经发展至3nm以下,可在单一片芯片上铸造数十亿颗晶体管。光子运算是新发展的领域,我们辅导的新创就有做这个的,可能是下一波发展潮流。
 
如果认为运算能力的成长已经来到极限,这是因为有太多平行的机器与架构。但我们预期是界面通讯可能是下一个可突破的瓶颈,光学连接技术成长相当快速。我们辅导的新创Ayar Labs就是做光学连接技术。
 
有许多新创是从大学院校孵化出来的,Ayar Labs就是一例。Ayar Labs的基础技术是由一位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带着两个博士生、一个硕士生所研发出来,非常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将可显着提升数据传输速度。
 
Ayar Labs回答了我们筛选团队的一个问题:你的技术是否会改变整个产业的方向?还是可直接接上一个现有的生态系?Ayar Labs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且产业很容易运用。Ayar Labs最近刚结束了B轮融资,共募集3500万美元。我们还有好几个类似的成功故事。
 
此外,有很多大企业愿意担任Silicon Catalyst合作伙伴,免费提供技术或是给予非常优惠的价格,因为他们也在寻找潜在客户。在这个产业大整合的时代中,研发预算都被砍光,大企业内部创新能量是有限的。很高兴能把Silicon Catalyst的商业模式介绍给DIGITIMES的读者,期待未来可以看到更多的半导体创新在产业开花结果。
打赏
联系客服 投诉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