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仪式
6月30日,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以下简称“姑苏实验室”)举行成立大会。会上,姑苏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并被授予“江苏省实验室”。据悉,该实验室以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江苏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及未来科技革命的前沿技术为“三大重点”,瞄准建设国家级实验室目标,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规划图
聚焦“三大重点”进行科技攻关
据了解,姑苏实验室自今年2月正式启动筹建,规划总投资200亿元,总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占地500亩,以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江苏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及未来科技革命的前沿技术为“三大重点”,以突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克区域产业重大技术瓶颈、解决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为使命,创新体制机制,集聚高端资源,汇聚国内外技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
通过五年左右的一期建设,集聚1000名以上的科研、技术及管理人才,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材料研发等公共平台,突破一批材料领域核心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通过二期建设,到2030年,骨干人员规模达到3000名以上,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的原创成果,力争跻身世界一流材料实验室行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科技创新策源地。
苏州为什么要建设姑苏实验室?
作为实验室的落地点,苏州是国内排名领先的制造业大市,制造业对高端材料需求旺盛,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34万亿元,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4%,规模以上新材料制造业企业超750家,全省占比达20%。苏州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着无比旺盛的需求。
今年1至5月,苏州市制造业投资逆势增长了27.8%,在“万亿俱乐部”城市当中位居前列。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却坦言:“苏州市的创新资源还相对欠缺,科技投入还比较有限,研发力量较为薄弱。建设姑苏实验室,就是要发挥重大创新平台的作用,攻克技术难关、补齐发展短板,实现苏州从‘制造驱动创新’向‘创新驱动制造’的积极进取型转型。”
近年来,苏州坚持开放创新,着力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拓展产学研合作交流,每年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50多场,与23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各类政产学研联合体超2000个,创新载体平台超130家。我市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34家,超过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20%,与清华大学共建13个,全国最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苏新建研究所17家,占全省(30家)的57%。外国人才引进方面,苏州设立外籍院士工作站5家、外国专家工作室285家;新引进外国专家743人,其中高端外国专家208人,累计引进外国人才1.22万人,其中外国高端人才4728人,分别占全省的47%和58%。
建设姑苏实验室,苏州将面向国内乃至全球开放,最大限度积极汇聚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为代表的相关科研机构,协同苏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材料优势学科力量,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力量,加强与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的合作交流,加速全球材料科学领域优势资源的引进和集聚,努力构建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国家实验室。同时,深化与其他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的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和协同创新,打造苏州开放创新的新标杆。
“苏州建设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优势很明显。”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路建美说,就苏州大学来说,材料学科现有5位院士,材料学科进入全球科研机构ESI千分之一学科,同时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学科。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科学研究,这些都是优势。
“苏州建设姑苏实验室非常有魄力。苏州本来就是人才济济的,而且江苏省人才也很多,所以我想以姑苏实验室为基础,能够多会集一批人才,特别是江苏省的人才,应该能够源源不断地被吸收进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邢定钰表示,南京大学从2003年开始筹备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有十几个院士,有三四十位教授、杰出青年,他们的微结构主要就是材料领域,如果苏州需要,他们的人才平台可以加盟。
“1+N”合作,发力材料领域基础研究
为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和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打造更优创新生态,姑苏实验室分别与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苏州大学进行合作签约,将联合在材料领域的顶级科研力量重点开展有产业应用前景的基础前沿研究,为后续与产业界合作积累研发和技术基础。此外,还与腾讯、中天科技集团、南大光电、沈阳科仪等龙头企业合作签约,共同推进产业联合项目研发,开展多边合作进一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苏州市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将共同围绕“一体”推进姑苏实验室建设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院市科技合作,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创新源动力。现场发布了首批三个重大科研攻坚项目,将充分强化以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应用目标导向的项目部署,重点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基础性问题。
苏州与中科院的合作源远流长,二十多年来共建科技创新载体30多家,超过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20%。昨天,中科院与苏州市政府签署了新一轮五年合作协议。双方将“一体”推进姑苏实验室建设,紧紧依靠中科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出材料科研布局的个性化特色,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科学院签约的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实现之年,也是中科院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的收官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科院愿与苏州市继续携手合作,统筹谋划支持材料科学工程实验室建设,合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共建重大科学设施和研发平台,持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持续满足苏州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高新企业的新材料需求。引领国家材料科学迈上新台阶。
院士专家出谋划策,突破材料瓶颈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姑苏实验室自今年2月正式启动筹建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分别召开了三场专家论证会,并确定姑苏实验室总体科研战略发展目标和主要研究领域。
在实验室揭牌之际,来自国内外材料科学领域逾60位院士、专家担任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他们将为姑苏实验室的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院士代表受聘担任姑苏实验室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成立大会上,郑有炓、薛群基、陈凯先、江东亮等近30位两院院士现场接受了聘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群基说,从石器、铜器到半导体,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制造业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卡脖子”技术,“第一卡”就卡在材料上。苏州发展基础扎实,围绕材料科学建设姑苏实验室非常及时,对苏州、江苏乃至长三角发展新兴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材料科学具体方向上,姑苏实验室将聚焦电子信息材料、生命健康材料、能源环境材料等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姑苏实验室战略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中科院院士郑有炓
姑苏实验室战略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中科院院士郑有炓说,半导体材料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石。半导体材料到今天已发展到第三代,三代之间并不是取代的关系,它们优势互补、相互支撑。苏州在建设姑苏实验室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些关系,围绕“卡脖子”技术,加强攻关。
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中美贸易摩擦更加使我们认识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严重性,以及创新发展和科技驱动的紧迫性。中科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郝跃认为,打造国家实验室,战略定位应该瞄准国际前沿。尤其疫情以后,中国企业将在科技方面有一些重要障碍,这种情况下更应该突出创新。
材料领域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无所不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说,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材料的面太广,苏州要定位清楚,姑苏实验室要做材料领域具体哪些方面。
中科院原副院长施尔畏认为,关于实验室模式这个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给出一个答案。本质上它是科技发展中政府、市场所扮演角色的问题。苏州建设姑苏实验室,必须破除当前科技体制的一些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充分学习借鉴多方面经验,力争在实验室建设之初有一个好的顶层架构,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认为,成立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是中国材料界的一大盛事,也是解决材料领域众多“卡脖子”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承载着材料界和学术界的无限希望。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崔占峰表示,他们期待能和姑苏实验室在生物材料、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进行密切的合作,为姑苏实验室的建设作出贡献,共同将姑苏实验室建设成世界顶尖的材料科学实验室。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瞄准需求导向、协同攻关两个方面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认为,国家实验室开展的是国家所需的前沿基础研究,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完成国家重大使命。与此同时,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最终要得到应用,成果转化对国家实验室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国家实验室的组织模式尚处于摸索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的组织模式也在不断演化,并不具有统一的组织模式。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对国家实验室而言,处理好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企业的关系最为重要。潘教峰建议,要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室的新型管理模式,构建“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治理结构,建立绩效预算拨款制度,建立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灵活用人制度和有竞争力的分配激励制度,建立基于目标完成情况的绩效评价制度。
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执行主任杨辉介绍,姑苏实验室将探索建立有别于传统国家实验室的全新管理架构,基于“组织支撑流程,流程支撑业务”的理念设立组织模块,创新实践“主建”和“主战”相结合的矩阵式管理,努力实现以程序化的方法管理需求,以投资的理念管理项目和以结构化的程序规范管理。
建设姑苏实验室将瞄准需求导向、协同攻关这两个方面。在体制机制设计上,我们首先明确要以需求为导向,需求导向的战略规划做好以后,再设计一套协同创新的机制,把科学问题分解成项目,然后高校、研究所、企业一起协同攻关项目,最后让成果在企业落地。
据介绍,姑苏实验室将创新体制机制,分别在组织框架、岗位设置、人员聘任、职称聘用、研究路径、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享受充分自主权,并积极鼓励其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引领未来科技、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新型管理体制机制;将重点打造科研项目立项管理与集成技术开发机制、开放融合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一室两制”和分类评价的人才发展机制、多元投入与放管结合的保障机制;大力践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
“建设姑苏实验室,就是要发挥重大创新平台作用,攻克技术难关、补齐发展短板,实现苏州从‘制造驱动创新’向‘创新驱动制造’的积极进取型转型。”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说,苏州将瞄准建设国家实验室的目标,坚持前瞻引领,突出原始创新,强化顶层设计,围绕材料科学构建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峰。